教你如何制作出學生喜歡的微課
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總有兩面性,微課也同樣,很多老師的看法褒貶不一。也就是說,微課程的制作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,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反思,并結合具體問題及時作出相應的教學改進,以促進微課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服務。
1微課與慣常課堂的教學不同
從課堂教學時間來看,學校教育中的一節(jié)課是40至45分鐘,而每段微課的時間只有7至8分鐘;從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來看,過去是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上課,而錄制微課的環(huán)境中只有教師自己,面對攝像機,講授一段內容;從教師的實際授課過程來看,在面對一個班的學生上課時,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講授、啟發(fā)、提問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,而在微課中,所有的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由教師一人完成,沒有學生的實時反饋,也沒有師生間的互動;等等。這些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教師錄制微課時所面臨的棘手問題。
2微課設計需要注意的環(huán)節(jié)
1.時間觀念-7至8分鐘
微課的時間短、節(jié)奏快,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,要明確所準備的應該是能用正常的語速在規(guī)定時間內講完的內容。根據正常語速,一個人一分鐘可以講120字左右,那么準備7至8分鐘講稿的文字就應控制在840至960字左右。超出或不足都會影響講課的節(jié)奏。
只有教師準備的一個完整教學內容適合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,微課的錄制才能正常進行,預期的教學效果才能得以實現。
2.內容觀念-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
在時間一定的條件下,如何遴選教學內容成了教師必須精心考慮的問題。其實,在課堂教學中,不同類型知識的傳授過程是有區(qū)別的。有的適合講授,有的適合啟發(fā)提問,有的適合展開討論。微課作為只有教師獨自在場的一種授課形式,更多的應是關注那些適合通過講授完成的教學內容。
比如,介紹一個概念,講述一段史實,分析一個問題。而對于那些需要學生實時互動的教學內容,諸如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,組織學生的小組討論等則不適合作為微課的主要內容。因此,在有限的時間內,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。
3.結構觀念-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
在真實的課堂中,教學過程的推進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的,即教師引導,學生思考,并逐步幫助學生建構起新的知識。而在微課中,所有內容的推進都是由教師一人完成。因此在明確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后,對于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,特別是在沒有面對真實的課堂情境中,講授完一段微課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結構進行分析與重構。
在微課的講授中,教師要把握兩種基本結構,即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。一塊教學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,一段微課也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。把握知識結構,需要教師對所要講授的這段內容進行基于學科邏輯的分析與重組,以呈現給學生一個合乎學科思維邏輯的內容體系;而把握教學結構,則是整個教學流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。只有把握好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,微課的制作才能在重視知識建構的同時,兼顧教學認識過程。
4.語言觀念――既富于講述性又重視啟發(fā)性
微課的呈現形式,最終落腳點還是教師的語言。無論拍攝的視頻多么清晰,畫面切換多么豐富,幻燈片的制作多么生動,學生學習微課的過程,更多還是通過“聽”實現的。同時,考慮到學習者理解接受能力的差異,一段微課可能會被反復觀看,“聽”課對學生的影響就更大了。因此,教師的語言便成了支撐整個微課的核心因素。
樹立語言觀念要求講授的語言做到通俗、流暢,既富于講述性又重視啟發(fā)性。通俗、流暢的語言形式才能有效地承載信息。講述性推動知識的傳遞,啟發(fā)性引導學生的思維。在明確了教學的內容和結構之后,對于教學語言的打磨便是對微課精雕細琢的過程。教師一方面要正確規(guī)范地使用學科術語講解分析教學內容,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合理使用承接、過渡,特別是那些啟發(fā)引導學生思考的語言。這樣,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就有如臨其境之感了。